京津冀党校高端论坛在津举办 专家学者热议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1月22日至23日,由京津冀三地省级党校(行政学院)主办、天津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承办的京津冀党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京津冀实践新篇章”高端论坛在天津举行。
论坛上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过去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形成了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202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进入第二个十年,与会专家学者热议,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京津冀实践新篇章。
论坛上,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旭东教授关于“京津冀区域税收竞争力与财税政策协同”的发言,引发关注。
陈旭东介绍,税收竞争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高低。若某地区产业级次较低或产业链不完整,不仅轻易造成资本和人才外流,更重要的是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利润率低,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一定GDP创造的税收收入相对较少,因此导致地区税收竞争力水平较弱。
通过税收环境竞争力、税收结构竞争力、税收规模竞争力、税收质量竞争力和税收潜力竞争力五个维度构建的区域税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显示,在全国范围内,京津冀税收竞争力综合水平较强,税收结构竞争力和税收质量竞争力优势较为明显。
陈旭东介绍,税收竞争力是良性税收竞争的产物,是对地区税源质量和税收产出能力的客观反映,对促进地方财源建设、推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过去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众多进展,其中税收与税源背离情况正逐渐缩小,“从2013年到2021年,除了2022年情况特殊外,背离程度是在减少的,这其实反映了协同发展优势在税收领域的逐渐显现。”
在未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三地在税收领域的合作也能更加进一步加强。“能够尝试进一步的完善,比如推进京津冀地区财政共同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实现区域内的财税共享合作,成立跨行政区域经济合作区,实施财税治理新模式,这一办法能在通武廊地区试行。”陈旭东建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动的阶段。陈旭东建议,能够最终靠聚焦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谋划有关政策措施;做大做强本地优势产业链,增强产业和人才集聚效应;优化区域财税营商环境,促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