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亚游游戏平台-登录入口官网!
发泡餐盒生产线

一次性餐盒成《食品安全法》监管盲区

时间: 2025-03-03 17:17:16 |   作者: 亚游游戏平台

  

一次性餐盒成《食品安全法》监管盲区

  继地沟油、残留农药的毒豇豆事件之后,近日又爆出了毒餐盒事件,让人触目惊心。一次性餐盒在上个世纪就被认为对环境构成了“白色污染”,但在10多年治理过后的今天,一次性餐盒变成了毒餐盒。白色污染在可持续发展中,对环境和人类未来造成危害,而如今毒餐盒已经让这些“白色污染”直接危害到人身。

  当地沟油事件仍在困扰中国食用油安全时,一次性餐盒又爆出有毒隐患,再次敲响了中国食品安全的警钟。国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已神经敏感到了脆弱的地步,与地沟油一样,一次性餐盒有毒问题仍是老生常谈,但每次形成舆论焦点都始于非官方的某专家或个人言论。上次的地沟油毒性强过砒霜百倍事件,源自媒体对何东平教授的专访。此次将矛头对准一次性餐盒的,是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秘书长董金狮,他近日向媒体公开表示:“国内一次性餐盒年消耗150亿个,但合格率不到一半。”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最早于1986年在我国铁路客运中开始使用,由于造成铁路沿线年铁道部进行了全面禁止和更新换代一次性餐盒活动;1999年,国家经贸委明确规定,在2000年年底前彻底淘汰导致“白色污染”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全国速食一次性发泡塑料包装替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在继2001年4月23日国家经贸委紧急停止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生产和销售后,从2001年7月1日起,发出全国性“全面禁止发泡塑料餐盒的使用”的禁令。自此,倡导安全用餐、保护自然环境的环保餐盒成为主流。

  但现在,董金狮披露环保餐盒存在严重质量上的问题,甚至认为北京有80%餐盒属于毒餐盒。他同时指出,毒餐盒有大部分是没有安全许可证的公司制作的,也有一部分从有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流出。此外,关于使用毒餐盒为何会数量巨大时,他认为,还在于“毒餐盒的成本远低于环保餐盒所致”。

  董金狮关于80%的数据及生产企业的环保调查,大多停留在猜测的阶段,掌握的证据也是部分餐厅和生产企业的调查数据。按照董金狮的推理,中国白色污染治理的10多年来,正规环保企业所生产的环保餐盒只占市场的20%。如果是这样,只占20%市场占有率的正规企业还能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吗?或者说多数正规环保企业也在生产劣质餐盒?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包装分会早在2006年就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喊冤。其常务副会长李沛生表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从生产到使用再到回收,比一些所谓的环保餐具更环保。”该分会根据该组织从生产到回收全过程的考察后发现,纸浆模塑餐盒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会排出有毒气体和有毒废水,产生的环境污染要大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并且,一些宣称能够自然降解的“环保餐盒”,事实上并不能很好地降解。

  评价餐具是否环保必须从餐具生产、使用和回收整个生命周期综合考察。他说,过去人们只看到环保餐具在使用后,可在自然环境中降解,便认为纸餐盒等餐具比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更环保。而事实上,从餐盒生产、使用到回收消纳全过程考察,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对环境的影响小于纸餐盒等其他一次性环保餐具。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泡沫塑料餐具受热65℃时会产生二恶英强致癌物,这是一段时间里流传极广的说法。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唐赛珍表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她分析说,二恶英产生所需条件为:含苯环物质和含氯、溴一类物质同时存在;温度200℃以上;有金属催化剂存在。而泡沫塑料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为聚苯乙烯(PS)。生产的全部过程全部为物理混合过程,无化学反应。因此能得出明确结论,泡沫塑料餐具与二恶英无关。

  董金狮和李沛生对于一次性餐盒的调查和言论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实际上并不矛盾。董金狮主要是对国内现有的“环保餐盒”提出疑问,认为环保餐盒大多不环保;而李沛生主要是针对多年来的环保理念发出了疑问,并认为从发泡餐盒到环保餐盒的改变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是一种倒退。

  董金狮和李沛生关于一次性餐盒的观点,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他们共同针对的问题其实是统一的,主要是对当今环保餐盒提出了质疑。前者是从餐盒本身出发,更多是侧重于人身健康;后者从治理的理念出发,更多侧重于环境的治理。当如今的白色污染与毒餐盒并存威胁的时候,这两种观点更亟待统一起来。尤其是董金狮的观点正在媒体热炒时,我们也不能忘记4年前李沛生先生的言论。兼顾环境和人身健康才是治理毒餐盒的根本原则。

  快餐盒也早被证实为“塑料垃圾+碳酸钙+石蜡=餐盒”的公式,这也成为董金狮如今的核心观点。但他不仅是在理论上论证,更多是在实际餐饮中去调查取证,最终证明了1/3的餐盒被食物吸收的铁证。这些餐盒中除了有非生产许可公司制作的以外,一些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也在生产毒餐盒。

  董金狮对公司生产的环保餐具持怀疑态度,主要是从健康的方面出发。餐具环保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可降解”,而国内由于生产技术的局限,“可降解餐具”仍未成熟,2009年实施的《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方面的要求》中,要求一次性餐具,不能乱标“可降解”等字样。

  新标准中对餐具可标“降解”的要求更加严格,如生物降解率须达到60%以上(即使用完的餐盒在3个月内有60%以上的材料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有淀粉成分的可降解餐具淀粉含量不能低于40%等,这些标准基本是针对环境防护治理的指标出发的。董金狮曾表示,可降解餐具只表明不污染自然环境,并不等于是健康餐具。

  真降解和假降解只是区分真假环保餐盒的标准,假降解的餐盒,即伪劣餐盒对身体危害严重已得到了证明,而真降解餐盒定位只在于能够降解,其自身安全性能差,储存时容易发霉和腐烂。另外,为了达到降解目的,不排除生产企业在这类餐具里加入添加剂,而这些容易溶解到油或酸性食品里。对此,董金狮曾多次对外强调,部分可降解餐具里含有的光敏剂成分中含有重金属,若溶解到食品里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用多了对妇女的生育能力和儿童的智力发育会有一定影响。

  可见,董金狮基本认定了环保餐盒对环境的一定环保作用,但并不认同环保餐盒就是健康的餐盒。而李沛生先生则对于环保餐盒对环境的环保作用提出来异议,认为现有的生产方式下,还不如使用发泡的塑料餐盒,并认为发泡塑料餐盒在65℃时不会产生二恶英强致癌物。

  我国《食品安全法》已于去年开始颁布实施,那么,《食品安全法》管得了管不了一次性餐盒呢?北京大学法学院王锡锌教授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坦言,从道理上来说,食品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与食品本身有关,但是也跟它的容器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各种各样的餐盒,其实应该说直接涉及到了食品的安全。但是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很大的尴尬就是,很久来,在经历了食品事故频发,甚至是食品安全灾难教训之后,我们对食品比较重视了,《食品安全法》首先考虑管食品的安全,而餐盒从概念上来说,它不属于食品。

  但是,餐盒作为食品的容器,与食品无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的确从道理上来讲,这一块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整个监管的体制流程上,我们恰好在这一块儿应该说存在一个被疏忽,甚至是被遗忘的一个角落。”王锡锌教授说,“应该说它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地带。比如说我们大家可以看PPT,我们《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五款专门讲到了,有餐具、饮具,但是餐具、饮具使用前应当是要洗净、消毒,使用以后也要洗净,保持清洁。所以从《食品安全法》来说,它好像注意到容器,但是这个容器没有把一次性包装用品餐具真正纳入到监管链条之中。”

  王锡锌表示,其实每一个有常识的人,每一个有商业良知的人,都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有毒的物质,是不能够吃进人们的肚子里面的。但是假如人们仅仅知道这些常识,也没有效地监管,就会产生问题。第一,准入的门槛很低,甚至没有,谁都可以干。第二,你这些标准虽然定了,但是模糊不清楚,最要命的是,可能没人、没这么多的资源来真正落实监管的责任,最后就导致一个结果,无序地生产,无序地经营,无序地竞争。在市场上,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出现三个无序,最后劣质的产品因为它更便宜,肯定会占领这一个市场,我们今天可能就是因为监管出现这样一个漏洞,所以导致市场完全是无序的。

  以北京为例,如果说市场线%的快餐盒存在质量上的问题,那至少说明,有卫生许可的一些企业能够生产出20%的合格产品。这说明,某些合格的环保餐盒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而怎么样发展这些合格的环保企业才是治理毒餐盒的最要紧的麻烦。此外,环境保护更多是在于生产的全部过程的排污控制和废品回收处理上。这样的绿色产业,兼顾了生产到回收的全过程,才能真正达到健康和环境的统一,而董金狮和李沛生之间的差异分歧也迎刃而解了。

  2004年,新疆的环保餐盒企业“全军覆没”;北京、福建等全国各地也先后出现了环保餐盒企业面临破产的局面。2006年,广州及周边地区9条环保餐具生产线已全部关闭或转产,北京最早从事纸质环保餐具的企业大多倒闭,唯一的一家也难逃厄运。一边是政策支持,舆论鼓励,一边是发展缓慢,举步维艰,让许多意欲从事环保餐具的企业感到了迷茫。

  环保餐盒企业面临破产的同时,市面上却充斥着各种“环保餐盒”。可见这150亿的年消耗量中存在太多的假冒产品。“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过高”是被认为环保餐盒企业难以在市场生存的根本原因,使用食品级的聚丙烯树脂原料,每吨原料的价格就要11000元;而工业废塑料的价格是5000元/吨,劣质的工业碳酸钙填充料更便宜,一吨只要2000元。这样的高利润空间促使了黑心餐盒企业铤而走险。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只是市场反应的表象,从我国的政策和防治措施来看,国家经贸委从1999年1月就明确规定,截至2000年底淘汰全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但各地执行过程中政策不统一,有的地方禁,有的地方不禁。也是在这一年,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制定了一套环保餐具标准,但到了2001年,又由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现为环保部)制定了一套有关标准。前后两个标准有很多出入,使得企业上项目时感到无所适从。现在经贸委并入了商务部,结果这个政策至今也没能得到有力的贯彻和执行。

  政策和防治手段上的失误非常容易被非法企业钻了空子,同时一些酒店和餐厅为了节约成本,更愿意购买更便宜的黑餐盒。

  环保餐盒在政策上没能得到一定效果保护,同时没能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如产品过于单一,在环境保护上没有坚持“原料获取到最终回收消纳”的监控,没形成真正的绿色产业链等。

  最初治理“白色污染”的时候,除了一次性餐盒还有超市的塑料购物袋。但是如今,超市塑料袋的治理已经卓有成效。但是,同样是“禁白”产业,环保餐盒的整治却收效甚微。除了在政策上加大扶植合格的环保企业,制定全国统一的环保餐盒标准,同时坚决打击非法餐盒厂以外,更需要效仿“限塑令”,在餐饮打包中收取环保费用,以打消餐厅和酒店因节省成本支出而购买廉价非法餐盒;此外,建立环保餐盒企业的绿色产业链,原料生产行销回收的循环利用。宣传环保概念,在保障健康安全的同时保障环境安全。当然,更行之有效的是,能找到环保健康又价格低的生产原料,同时提高技术,减少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才能极大地提高环保餐盒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鲁公网安备 鲁ICP备17003879号-2


亚游游戏平台-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7003879号-2